“预防手足口,健康伴我行”——北大附属幼儿园夏季手足口病预防指南
2022-05-07 19:47:41
每年4-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
幼儿得了手足口病
苦的不仅仅是孩子
家长们更是紧张和焦虑
不管身边有没有人感染
平时都要做好这些预防措施
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呢?
这份防护手册请家长收好↓↓↓
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,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(尤其是2-3岁婴幼儿),手足口病在4-7月高发,传染性强,易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暴发。
成年人也可能感染肠道病毒
感染后大多没有明显症状
但仍具有传染性
因此家中经常照看孩子的成员
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
避免将肠道病毒传染给儿童
密切接触被患儿的粪便、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地面、桌椅、玩具、奶瓶、水杯、衣物等是手足口病主要传播方式。手足口病还会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,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能会被感染。流行季节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时间过长
接触患病儿童、个人卫生较差等
极易被感染而得病
儿童被病毒感染后多会经历2~10天(平均3-5天)的潜伏期,潜伏期无临床症状,患儿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,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。起病急,体温一般不超过38.5℃,伴有食欲不振,流涕,咳嗽,咽痛,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。发热1-2天后在患儿口腔、手、脚和臀部出现散在的、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。
口腔黏膜疱疹散在分布于两颊部、咽后壁,舌边、唇齿侧,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,很快破溃形成溃疡,其周围有红晕,疼痛感较明显。手和脚的皮疹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,皮疹周围发红,疱疹较硬,里面有少量浑浊液体。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、脚掌同样的皮疹,但躯干及面部很少出现。
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,一般情况下7~10天后疱疹愈合,不结痂,不留瘢痕。但因病毒会侵犯心、脑、肾等重要器官,有极少数患者(尤其是小于3岁者)可并发肺炎、心肌炎、脑膜炎,甚至危及生命。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,家长及看护人员应密切留意其身体状况,学会“二摸”和“二看”法;
“二看”:看患儿是否精神萎靡不振,看肢体是否颤抖抽搐。地面、家具表面、玩具等应每天清洁,每周消毒1-2次。
被患儿粪便、疱疹液以及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或表面,清洁后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。家中如有其他儿童,食宿、玩具和生活用品等应尽量分开,同时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。
居家隔离治疗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。在此期间内患儿应尽量避免外出,不与其他儿童接触。目前,针对手足口病缺乏有效治疗药物,主要采取对症治疗,同时家长要做好护理工作:
1、及时退烧,注意病情
如出现持续高烧不退,头疼、呕吐等立刻就医。
2、补充营养,注意饮食
饮食要少量多餐,清淡营养,以软烂或流食物为主;
不宜热饮热食,或食用冰冷、辛辣、酸咸等刺激性食物,以防加重口腔内部疼痛,引起儿童厌食;
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,保持口腔清洁,避免残留物感染。
3、伤口护理,注意卫生
剪短患儿的指甲,避免挠破患处;
切勿用针挑破皮疹,引发感染;
皮疹破损处及时涂上消炎药,保持局部清洁干燥;
选择柔软透气的衣服、被褥,多晒太阳,保持清洁。
做好勤通风、勤洗手、勤清洁等
手足口病预防措施
对防控新冠疫情也是大有裨益的哦~